全国首个针对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地方标准发布-凯时尊龙官网

全国首个针对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地方标准发布
2024-11-18 08:06: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

□ 本报记者 许愿 吴琼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化、机械化、智能化,经营管理方式园区化、农场化、电商化,对从业者提出了新要求,“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培育高素质农民成为重要议题。

近日,苏州市市场监管局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发布了《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养规范》,这也是全国首个针对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地方标准。

当前,高素质农民发展态势如何?后续又该如何培育更多高素质农民,汇聚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底气?

“富口袋”又“富脑袋”,高素质农民打开新天地

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国胜看来,高素质农民首先是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他们能够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应用和乡村全面振兴需求;此外,收入还要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不仅要能懂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善于把农产品销售出去并增加附加值,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农业主业地位。

“朋友推荐的,说这边螃蟹很好。”“你的螃蟹真不错。”“这蟹真的太ok了。”几乎每天,苏州市阳澄湖达三江大闸蟹养殖公司负责人姜山的微信里都会弹出这样的信息。

姜山从事大闸蟹养殖工作已有20余年,租赁的400多亩水面年产大闸蟹近20吨。虽然现在是阳澄湖大闸蟹销售的旺季,但姜山并没有一股脑全部卖出去,而是精挑细选、分级定等,对尚未发育成熟的大闸蟹会继续进行养殖,“现在差不多卖了2/5了,还有一些大闸蟹要再等等,我们靠的是口碑,很注重品质。”

“我接触的养殖公司蛮多的,不少同行只关注销量,但我的想法不一样,我不求做大做强,而是要做精做细,依靠过硬的口碑积累了一批老客户,很多老客户都会给我介绍新客源。”阳澄湖大闸蟹以肉质鲜美著称,姜山在养殖过程中也讲究生态养殖,他在湖中放养螺蛳、小鱼小虾,种植水草,以此来模拟大闸蟹的自然生长环境,确保其健康品质。

目前,姜山有着遍布全国的“蟹粉”,但他仍然在不断涉猎新知识、新本领。他告诉记者,养殖行业必须要与时俱进,掌握一些新方法、新本领,他曾在苏州大学工商管理总裁高级研修班深造两年系统学习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又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习生态养殖技术;每年,他都会邀请上海海洋大学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前来指导,还将这些方法和技术传授给其他养殖户。今年,在首届“阳澄湖杯”蟹王大赛上,姜山凭借其养殖的大闸蟹一次性获得了“最佳口感奖”等三个奖项。

清晨的太仓浏河镇东仓村,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千余亩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示范基地上,胡嘉霖目光坚定地望着这片他参与打造的绿色画卷。

2016年,胡嘉霖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太仓市农委联合培养的高素质农民定向委培班毕业,回到太仓市的浏河镇东仓村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他也是当地第一批农业委培生。

2018年,胡嘉霖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带领村民转型,他时常穿梭在田间地头,指导村民们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如何通过电商平台将自家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我刚进村的时候,主要负责我们当地的一个合作农场。当时合作农场刚刚成立,我们购置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当时村民们不太理解,不知道这些是啥。就拿水稻插秧来说,一开始他们都是人工插秧,后来我们就教他们机械插秧,他们发现效率真的提高了很多,就都主动来找我们询问学习了。现在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胡嘉霖很骄傲地说,“后续,我们还会不断学习,继续推动农文旅产业发展,努力打造乡村的品牌ip。”

培育体系逐步健全,高素质农民发展稳中有进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江苏对高素质农民培育聚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素养,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高素质农民培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谁来培养的问题,这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据了解,全省组建农民教育培训讲师团,选拔推荐一批行业专家、知名教授和乡土人才、地方能人、创富典型等,目前入库师资总数8400多人,全国共享师资23名。与此同时,全省正在突出“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谁来培养”,“培养什么”也值得关注。不少培训机构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常常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与培训学习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

马国胜说:“据检索,此前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养工作缺乏相关标准参考,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构建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养规范,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更为紧迫。通过制定高素质农民培养规范,可以有效协调现有农业职业教育体制与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相分离的问题。”

而此次发布的《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养规范》涵盖了从招生对象到课程设置,再到就业引导等14个方面,提供了全流程的规范性指导。这种系统的设计,不仅使得培育机构在具体实施中有据可依,也帮助青年学生和农民学员在学习培训和职业发展上树立明确的方向。

与此同时,标准的制定充分体现了高素质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特色。“标准的起草本身就是一次职业院校与地方和行业的深度合作。标准的研制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职业农民基本上都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标准在内容上突出了产教融合特征,注重培养过程的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强调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互通衔接,并对全日制培养和非全日制培训具体操作事项进行区分。”马国胜说。

今年6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江苏省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指引实施细则(试行)》,提出抓好高素质农民等乡村产业人才工作,加快培育一批“新农创”“新农商”“新农匠”,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新农人”和高素质农民培育,推动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人才工作寻求突破,多方合力破解难题

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仍然存在三大堵点:界定标准不统一,什么是高素质农民目前还缺乏具体的标准内涵;相关扶持政策合力仍然不够,高素质农民发展依然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不断加强产业、金融、保险、学历教育等政策支持;高素质农民自身职业认同感不强,社会缺乏对高素质农民的职业认知和肯定,影响了广大农业从业者职业归属感的获得,也影响了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发展。

如今,苏州发布的全国首个高素质农民培养规范为高素质农民培养的标准确立起到了先行示范的作用。标准既定,应用到实践中仍有不少的路要走。

马国胜说,这份标准在实施上仍存在难点,这个规范只是一个引导性的规范,不具有强制性;此外,能满足高素质农民培养需求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尤其是本土化院校师资和高素质产业师资短缺问题也亟待解决。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士利介绍,学校作为标准起草牵头单位,近年来始终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探索形成了“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年培养高素质农民2万人次以上。“接下来,学校在标准引领下,不仅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为苏南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处长施赞红表示,《规范》发布以后,将积极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同时也将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在高素质农民培养过程中,及时对规范进行优化完善,并积极争取将标准上升为全国性标准。

记者了解到,江苏将加快培育一批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新农人”,深化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聚焦农业 新产业新业态,缩小农民从业就业需要和产业用人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农民提供从学习提升到转化应用的闭环式服务。同时鼓励引导各地在高效育人、用人、留人机制等方面创设出台扶持政策,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  编辑:颜霏  

热点新闻

推荐新闻

"));
网站地图